9月30日,人民银行发布《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2021年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规模和发展效益同步提升,普惠群体金融服务获得感持续增强,有力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其中,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持续发挥作用,农业保险等产品的覆盖面进一步提升。
逾85%受访者使用数字支付
报告指出,疫情应对和技术进步正持续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纵深发展。数字化成为金融机构重要转型发展方向,数字技术运用也促进了金融服务范围持续下沉、拓展。
从数据上看,数字支付使用广泛。人民银行调查显示,超过85%的受访者使用数字支付。分不同年龄的受访者看,20-39岁的受访者使用数字支付的比例相对较高,老年受访者使用数字支付的比例相对较低,低于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分不同收入的受访者看,月收入在5000元及以上受访者使用数字支付的比例相对较高,且5000元及以上不同收入段的受访者使用比例差距不大,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受访者使用数字支付的比例相对较低。
移动支付业务也保持了较快增长。根据报告,202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农村地区网上支付业务111.3亿笔,同比下降6.31%;移动支付业务173.7亿笔,同比增长22.2%。各地积极推动移动支付便民工程纵深发展,深入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等问题。如甘肃省大力推动提升老年人支付便利化程度,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指导全省银行和支付机构做好线上、线下服务的适老化改造,全省大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完成手机APP适老化改造。
从贷款方面看,报告披露,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中用于生产经营的个人贷款增长也很迅速。截至2021年末,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中用于生产经营的个人贷款余额9867亿元,同比增长68.1%。小微企业互联网流动资金贷款余额在2021年末也达到6974亿元,同比增长46.6%,实现较快增长。
农险保费实现较快增长
保险方面,报告显示,四成左右的受访者持有商业保险产品和服务。
调研结果显示,整体来看,2021年,全国保险密度为3178.54元/人,同比下降0.85%;保险深度为3.93%,比上年低0.52个百分点。其中,30-39岁受访者在所有年龄段受访者中持有商业保险产品和服务的比例相对较高,月收入2万-5万元的受访者在所有收入段受访者中持有比例相对较高,老年人、月收入3000元以下受访者持有比例相对较低,与平均水平的差距均在10个百分点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农业保险保费实现较快增长,农业保险保费收入976.02亿元,同比增长19.77%。报告指出,银保监会持续强化科技赋能,推进全国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线上化工作,促进农业保险持续转型升级。各地因地制宜开展优势特色农产品(5.19 -0.38%,诊股)保险,为当地特色农业提供保障。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动对接地方优势特色产业风险保障需要,推出金鲳鱼和对虾风力指数保险等地方特色险种,全区农业保险品种已基本覆盖主要农林牧渔产业。
此外,去年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保费也实现平稳增长。2021年,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保费收入828.27亿元,同比增长5.14%。报告表示,银保监会制定了《保险公司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业务管理办法》,构建覆盖大病保险承保全流程、全环节的监管体系,推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业务健康开展。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也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医疗保障需求。
要继续推动金融服务下沉
展望未来,报告认为,从普惠金融指标体系的视角看,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将呈现以下态势:
在使用情况方面,账户和银行卡的可得性和安全性更好兼顾,流动就业群体、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账户服务进一步优化。数字支付普及率持续提升,数字人(835670,诊股)民币的覆盖面继续拓展。银企对接更加有效,产品创新更加活跃精准,普惠小微贷款规模持续增长。新市民金融服务持续改善,综合性金融需求更好得到满足。保险普惠性持续增强,资本市场支农支小功能继续提升。
在可得性方面,银行网点数量将总体保持稳定,智慧转型持续稳步推进。随着适老化、无障碍化改造深入实施,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金融服务可得性持续改善。政府性融资担保的覆盖面将继续拓展,融资担保放大倍数将稳步增加。
在质量方面,社会信用意识将持续增强,居民、小微主体信用档案建档率进一步提升。企业征信市场、地方征信平台会有效促进信息整合共享,金融机构与普惠群体信息不对称难题将持续缓解。同时,消费者金融素养也将稳步提升,以金融教育、金融消费者保护和普惠金融“三驾马车”为一体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更加健全。
报告建议,要继续推动金融服务下沉,综合运用线上线下(26.78 -0.37%,诊股)多种渠道不断拓宽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为普惠群体提供与其风险程度和承受能力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帮助更多普惠群体获得正规金融服务。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