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速可达160公里的“大湾区最快地铁”18号线、22号线,乘客只需要在广州地铁App上实名注册个人信息,并绑定微信支付,通过刷脸过闸设备“露个脸”,便可“无感”通过闸机,免去了手忙脚乱找卡刷卡的烦恼。
高峰期客流拥堵的时候,手机App、车站广播、电子导引屏、电动扶梯等设备将会自动联动控制,实时显示各个车厢拥挤度,将乘客引向人流密度更低的车厢乘车。
车站的站务人员,可以通过全高清数字视频系统,进行智能化的视频巡站、智慧安检、一键开关站、一键启动应急预案等自动化的操作。智慧化的功能背后,是广州地铁和腾讯联合推出的穗腾OS系统在助力。据了解,穗腾OS是基于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轨道交通操作系统。9月23日,穗腾OS系统全面焕新,推出2.0版本,助力广州地铁再度“智慧化”升级,赋能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群建设,向未来不断延伸。
广州地铁全面“升级”数字系统全方位“护航”轨道交通
2019年9月,穗腾OS1.0版本智慧地铁示范车站在广州地铁APM线广州塔站上线。
2021年9月23日,广州地铁与腾讯又联合发布了穗腾OS2.0版本,进一步强化了物联能力和一体化数据处理能力等。目前即将开通的广州地铁18号线、22号线示范运营。
穗腾OS实现了互联网技术与轨道交通领域的跨界融合,通过建立统一的物联标准,真正实现了轨道交通设备和系统的互联互通。可以支持智能客流引导、智能站务、智能安防、智慧调度、车辆自动化运维等智慧轨交业务,实现统一的智慧化调度管理。以轨道交通智慧操作系统为延展媒介,加速轨道交通产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智慧延展。
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智慧交通与出行总裁钟翔平表示,穗腾OS2.0有助于打通轨道交通各个子系统的“数据孤岛”,实现产业资源的统一调度和全生命周期管理。这将深刻改变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模式,从原来的“推倒重建”转变为“可生长、可进化”,带动产业进一步降本增效,转型升级。
例如,过去地铁门夹物品的事件偶有发生,但智慧车站的站台门异物检测功能,可有效解决该问题。该功能基于时间飞行原理(TOF),采用顶置式、收发一体式的激光雷达传感器,对列车门与站台门之间的缝隙进行监测,具有不侵限、可编程、误报率低、可靠性高的特点,大大降低了事故概率与风险,保障了乘客上下车的安全。除此之外,在安检、照明、站务管理、视频监控、扶梯监测等领域,穗腾OS也实现了对轨道交通的“全方位护航”。
车厢拥挤度“看得见”防汛监测守卫乘客“生命线”
日前,广州地铁18号线首通段(冼村-万顷沙)迎来了试乘的首批乘客。经测算,搭乘18号线,乘客用15分钟即可从冼村到达番禺广场,29分钟便可从天河“飞到”南沙的万顷沙站。广州地铁十八号线首通段将于年内开通运营,届时将实现南沙副中心至广州中心城区30分钟车程的时空目标。
18号线首通段的开通,是近年来广州地铁不断扩张线网规模的一个缩影。与此同时,广州地铁的客流规模也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数据显示,广州地铁承担了广州市超过44%的公交客流运送任务,2020年中国地铁客运强度为0.57万人次/日公里,其中广州地铁客运强度为1.24万人次/日公里,居全国最高水平,最高单日客流达1113万人次。
高强度的客流压力,以及市民对于地铁出行时间、换乘便捷性、运营服务时间等方面的需求,使得广州地铁提升调度指挥能力势在必行。从前,在传统地铁站内,“请注意分散乘车”的标语随处可见,但乘客却无法自行判断哪个车厢人流量较小。
据穗腾OS系统研发人员介绍,在地铁车厢中加装有传感器,可以推算出各个车厢的拥挤度,如果可以将这组数据填入广播系统和智能屏展示,就能有效提醒乘客几号车厢拥挤度低,引导乘客去不拥挤的车厢乘车。这个看似简单的功能,却涉及多个业务系统单元,进行联动升级调试,可能花费上千万元,不仅费时费力,还有难以打通的数据壁垒阻碍。
但在接入了穗腾OS2.0系统之后,就可以实现地铁的传感设备、监控系统、闸机、电梯、广播、APP等设备间的互联互通,利用视频智能分析算法,实时分析站台区域的拥挤分布情况,并基于站台-列车客流平衡算法,自动化通过广播播放、信息大屏、手机app等,高效引导乘客前往人少的区域排队候车。
此外,针对日益重要的地铁防汛问题,车站运营管理者也可通过安装在防汛风险点的液位传感器,实时掌握车站的浸水位置、水量,一旦水位达到预警阈值,可以通过穗腾OS2.0一键启动车站防汛应急预案,实现预警信息的自动推送,快速联动车站广播、扶梯、闸机等设备,有序引导乘客疏散。基于穗腾OS物联、大数据、算法等平台打造车站、区间防汛信息全貌图,为应急处置与抢险救援决策提供辅助,筑牢千万市民的“地下生命线”。
在车站管理方面,基于穗腾OS的策略引擎平台,构建了包括一键开关站、视频巡更巡检、车站应急预案一键启动及全过程跟踪等场景化模式控制,实现了移动化站务管理,降低运营管理成本。同时,结合腾讯云小微智能语音、知识图谱等AI技术,显著提升自动化办公水平,提高车站管理工作效率。
接力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一体化布局“智慧地铁”大有可为
今年9月,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明确了推进交通强省的远近期建设发展规划。《规划》明确,到2025年,综合立体交通网布局基本形成,客货运输服务品质显著提升,交通运输综合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总体建成贯通全省、畅通国内、连接全球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综合立体交通网的布局离不开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而在粤港澳大湾区,“城际+地铁”轨道交通一体化布局已有十余年的时间。
早在2010年,国内首条跨市地铁广佛线便启动运营。2017年,广州地铁七号线西延至顺德段启动,同期,广佛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规划获两市政府批复,提出了“9+2”共11个地铁互联互通。除了广州与佛山之外,2018年,东莞、中山、珠海、清远与广州轨道衔接规划启动对接。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提出“构筑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加快城际铁路建设,有序规划珠三角主要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总体要求。
至此,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再次迈上新台阶,其中广州地铁的作用日益重要。广州地铁筹备或承接广清城际铁路(广州北-清远)、新白广城际铁路(新塘-广州北)、珠机城际铁路(拱北-横琴)、广佛环线(广州南-佛山西)四条城际铁路的运营管理,设计时速为每小时160公里到200公里,以此构建了“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的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运营模式。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腾讯正在跟广州地铁探讨,也能借助互联网,在大湾区轨道交通方面进一步提升智能化建设,推动广州发挥综合交通枢纽作用。马化腾说,大湾区是中国交通最繁忙的地区之一,如果下一步能提升大湾区区域内的交通智能化标准,一定会更充分地发挥地区优势,大有可为。
打造世界级轨交品牌广州地铁成大湾区一体化重要助力
自1997年正式开通运营以来,广州地铁已经成为拥有16条线路、553公里运营里程的超级系统。在国家交通强国战略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明确了打造世界级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的目标,并出台多项政策指引,要求加快轨道交通智慧化建设,助推基础设施“硬连通”、科技创新“智联通”,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品牌。
2019年,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发布了《新时代城市轨道交通创新与发展》白皮书,白皮书描绘了“智能轨道交通”的蓝图:新时代城市轨道交通应以用户为中心,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以乘客和设备为对象,搭建数据驱动的新时代先进城市轨道交通信息集成系统的架构体系,满足政府、企业、社会、乘客等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多元化需求。
在此背景下,广州地铁联合腾讯成立穗腾联合实验室,致力于新一代轨道交通操作系统的研发工作。穗腾OS2.0版本,构建穗腾OS的组件化开发能力、策略编排能力、微服务能力、大数据能力、算法托管及智能调度能力,重点支撑轨交线路智能综合管控、线网调度指挥业务开发,为轨道交通行业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升级提供扎实底座。穗腾OS经过少量适配性的定制研发,未来还可广泛用于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更多复杂工业领域。
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在穗腾OS2.0发布会上表示,腾讯作为各行各业数字化升级的助手,将继续与广州地铁一起,推动新兴技术与轨道交通业务的跨界融合,助力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助力交通领域的数字化升级。
广州地铁集团董事长丁建隆表示,穗腾OS2.0的推出,重构了传统工业控制系统的设计理念,将进一步助力我国轨道交通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建设交通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为智慧城市的重头戏,智慧交通大有可为。2019年7月,印发的《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将全面建成内联外通、综合立体、开放融合的综合交通网络,助推大湾区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张文卓 文静)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