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下旬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新变化。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数据,6月下旬以来,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中,29种价格上涨,20种下降,1种持平。
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如何,如何帮助中下游企业应对成本上涨压力?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副教授刘晓光认为,大宗商品价格将在今年年底全面回落,通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振终端需求,可以帮助中下游企业减轻成本压力。
南方日报:6月中旬以来,大宗商品价格有何变化,预计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会如何?
刘晓光:上半年,全球制造业集体回暖、美元流动性极度宽松、大宗商品出口国疫情导致产能减少、低基数等诸多因素,共同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出现了较大的涨幅。
6月中旬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背后因素主要为:一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品价格出现分化,比如印度、巴西PMI显著回落至收缩区间;二是大宗商品出口国疫情出现分化,比如最近非洲疫情的恶化导致锂、钴等价格上涨;三是美联储“加息缩表”预期有所升温,9月份可能释放明确信息。因此,在经历了上半年的整体性上涨后,预计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将在总体趋稳中明显分化,至年底时全面回落。
南方日报:今年早些时候,高盛曾表示,在疫情后增长的推动下,全球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大宗商品“超级周期”的边缘。你怎么看?
刘晓光:大宗商品“超级周期”应该不会出现。从中长期看,全球经济较难出现持续的强劲增长,尤其是多个主要经济体都背负了高额债务,长期潜在增速能恢复到疫情之前的增长水平就已经不容易。因此,大宗商品仍将是供过于求。
南方日报:本轮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产业链、供应链和消费端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
刘晓光:上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急速上涨推动生产资料PPI涨幅较快上扬,但国内CPI、核心CPI、生产资料PPI涨幅仍处历史低位,反映了需求持续复苏但仍不及供给强劲。从不同价格指数的涨幅对比来看,CPI与PPI的背离、生活资料PPI与生产资料PPI的背离、商品CPI与服务PPI的背离,都说明需求尤其是消费复苏还有不少空间,处于中下游行业的企业面临一定成本压力。
南方日报:此前,国家物资储备局宣布,将分批投放铜、铝、锌等国家储备,投放面向有色金属加工制造企业,实行公开竞价。这对稳定大宗商品价格有何作用?
刘晓光:由于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受多维外部因素驱动,包括全球制造业回暖、流动性泛滥、大宗商品出口国疫情导致产能减少等。在这种情况下,投放国家储备的行动对于稳定国内大宗商品的价格就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
通过有针对性的增加国内大宗商品供给,可以有效缓解供不应求的矛盾,从而稳定大宗商品价格。更重要的是,全球疫情形势仍在演变之中,针对大宗商品出口国疫情导致的特定大宗商品产能减少,更加需要国家物资储备局的综合协调能力和前瞻性布局,适时投放相关大宗商品国家储备。
南方日报:对于政府和实体企业来说,分别有哪些政策工具和金融工具对冲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
刘晓光:7月12日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继续聚焦支持实体经济和促进就业,近期实行的降准措施要体现结构性,更加注重支持中小微企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帮助缓解融资难题。解除价格上涨的负面影响无非“堵”“疏”两条,前者对应的是紧缩货币政策,以压低整体通胀压力,后者对应的是宽松货币政策,以提高市场主体的承受能力。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并非国内需求驱动、难以向市场终端需求有效传导,导致中下游企业成本压力剧增。在此情况下,货币政策应该选择“疏”,使价格机制能够顺畅传导,从企业生产和盈利、到居民就业和收入进行良性循环。
●南方日报记者王彪实习生吴向娟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